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首场“部长通道”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持续做好相关工作,并将2025年金融监管工作的“底牌”基本露出:增加房地产“白名单”保交房确保楼市止跌企稳、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发展、提振国内民众消费、支持科技创新试点等。
应该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确定的这几个金融监管领域,基本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金融工作方面的要求相一致,既符合两会以及中央政府意图,也契合当前以及今后金融工作的重心,使金融工作始终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也能促使金融工作在推动我国经济回暖企稳以及完成2025年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发挥出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根据李云泽局长在“部长通道”会答记者问的发言,2025年金融监管工作除认真搞好“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监管和持续监管”等日常监管工作,以及确保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全面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之外,将会重点在四个领域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
首先,把持续用力督促银行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业发展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抓手,防止房地产持续下跌产生“硬着陆”风险,确保金融业稳健运行。
李云泽局长在谈到2025年房地产工作时表示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并以项目为中心来构建“白名单”,推动“白名单”扩围,抓紧研究制定配套融资制度,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这意味着,不同省市房地产企业将获得信贷支持的力度有所不同,并将“白名单”直接与房地产项目挂钩,防止“白名单”错位以及漏洞现象发生,使同一房企辖下的不同项目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差异性”;做到通过优化融资结构和流程,为房地产新模式提供系统性金融支持,确保资金流向符合条件的项目,充分体现差异性金融监管原则,比如通过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降低税费负担等,进一步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实施灵活、针对性强的房贷政策,确保楼市止跌企稳。
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房地产信贷数额较大,据央行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52.8万亿元,约占当年各项贷款总额255.68万亿元的20.7%。因而,金融监管部门唯有对银行机构采取过硬的监管引导措施,将房地产调控引向“软着陆”区间,才有可能避免房地产调控单一、片面的收缩效应,更可催化房地产产生更大“弹性”调控效应,消除银行机构对房地产信贷的“恐惧”和“担忧”,对房地产好项目以及保交楼项目不能断贷,继续支持,以抑制房地产信贷过度萎缩导致大面积呆坏账出现,使银行金融机构房贷风险降到最小程度,确保银行金融机构无风险之虞。
其次,把改善民企与小微企业融资生态当着不变的法则,一以贯之地与银行金融机构一道倾注心力,把金融服务工作做得更好、更到位。
李云泽局长在谈到2025年支持民企与小微企业时表示,认真落实民企座谈会上总书记的要求,用增加信贷投放和减少中间环节以及融资成本“一增一减”方式下大气力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应该说,这种金融监管思路对眼下民企与小微企业融资困局洞若观火,且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就牵头与国家发改委建立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基本促成了“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的目标实现。但我国民营和小微企业数量庞大,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92%以上;加上不少民企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原因在融资中形成天然“缺陷”;而民企与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56789”作用更加显现,无疑需金融监管部门再推一把,促使银行机构进一步将融资门槛降低、融资环节减少、融资范围扩大、融资成本降低。
而要营造上述融资宽松环境,需金融监管部门积极作为,督促银行金融机构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消除对民企和小微企业信贷歧视,尽最大可能增加信贷投放,做到应贷尽贷,使更多民企和小微企业受益,让其合理有效的信贷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同时,进一步落实无还本续贷规定,做到应续尽续,切实减少民企与小微企业融资程序和环节,消除贷款中的各种软性“壁垒”;尤其是对各类中间收费行为进行严厉监管,切实提高放贷效率和降低贷款成本。此外,督促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尽职免责条款,实现科学考评,对符合规范程序发放的贷款形成呆坏账的免予追责;对放贷积极主动、成效显著的银行机构,央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可给予追加专项再贷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提高监管评级等“奖励性”金融监管措施,激励银行机构千方百计增加信贷投放,彻底优化民企和小微企业信贷生态。
再次,把提振国内消费当着金融监管工作的核心,与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营造激发消费活力的金融环境,确保银行金融机构经营与国内消费活力“同频共振”。
李云泽局长在谈到提振国内消费时表示,不仅关注“物”的领域,更要聚焦“人”的领域,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并表示将给广大民众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和营造更放心的消费环境。
众所周知,提振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李局长的观点既是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的落实,也是对银行机构业务经营提出更高、更具现实针对性的监管要求。这意味着,2025年金融监管部门将把监管重心转移到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上来,会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在消费信贷上将有更多动作:一是将把金融消费产品创新当着监管的“硬指标”,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围绕数字、绝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并将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让消费信贷更加发挥提振内需作用。二是将把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当着“软指标”,将激励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强化数字赋能,营造更高效、更舒适的消费环境,切实解决老年人、外国游客等金融服务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并切实解决新能源车投保难问题,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三是将把营造更放心的消费环境当着“硬任务”。今年将使推出的“金融产品查询平台”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作用,让民放心金融消费;并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通过各类有效媒体或平台进一步引导民众增强金融常识和金融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民众金融自律能力,使民众的“钱袋子”更加安稳,金融消费权益得到最大保护。
最后,把支持科技创新试点作为撰写好“科技金融”的缜密构思,不遗余力地促使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创新试点,为科技金融结出硕果蓄积更多“活水”。
李云泽局长在谈到支持科技创新工作时表示,积极稳妥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并重点抓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等“四项试点”工作,并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范围。
科技创新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更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既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更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未来经营发展的“指针”。目前,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上力度较大,取得了一定成效。据央发行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中小型企业26.25万家、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81万家,本外币贷款余额分别为3.27万亿元和15.63万亿元,获贷率分别为54.7%和55.7%,贷款增速分别比同期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仍有较大空间,还有相当高比例的科技中小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银行信贷支持,而目前无论是参与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资金来源,还是科技创新企业并购贷款以及知识产权金融等都需进步“扩大势能”,以便进一步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有力、更精准、更强大的金融信贷支持。
为此,今年金融监管部门将会采取四方面监管措施,一是将进一步扩大股权投资试点区域,允许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在去年18个城市、签约金额3500亿元的基础上有可能翻番,进一步夯实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底基”。二是将驱动更多保险资金成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资金”,增加股权投资机构群体,营造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众人拾柴火烟高”的局面。三是将进一步提高并购贷款占比上限,并延长并购期限,让科技创新企业的“链主”能获得更多贷款支持,加快产业整合,畅通资本循环,增强科技创新企业实力。四是将进一步破解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困局,切实解决质押登记、评估、处置等“老大难”问题,真正让知识产权“落地成金”,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环境更宽松、更优化,结出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