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举报电话: 010-64392778

举报邮箱: bmcamail@163.com

李庚南:金融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思维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3-03 来源: 互联网

2月23日,聚焦于“三农”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如期发布至。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金融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支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自是义不容辞,同时也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创新思维以因应农业新质生产力之“新”。

  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显然,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它从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被赋予了农业的特色,也因此承载着领域更多的、农业领域特有的困难与压力。除了上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外,农业新质生产力之“新”主要体现为农业技术革新、模式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的升级,以及对传统农业的系统性重构。其核心是通过科技、数据、绿色化等现代要素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农业依赖资源消耗和劳动力密集的局限,实现农业全链条的效率革命、质量革命和可持续革命。具体表现为:

  一是农业技术革新。即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农业发展从“经验依赖”到“数据依赖”路径转变。农业技术创新包括以新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育种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创新,以AI、物联网和区块链溯源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创新,以及瞄准无人化作业、机器人应用的农业智能装备创新。

  二是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即推动农业发展从“分散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模式转变,以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包括通过订单农业、垂直农业(无土栽培)等模式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建立农业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提供农机租赁、农技推广等专业化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崛起;通过探索种养结合、农光互补(农业生产与光伏产业互补)等模式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三是农业绿色化转型发展。即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掠夺式开发”到“可持续共生”转变。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转型,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内在需求。农业发展的绿色化转型包括以推动碳汇农业、可再生能源替代为核心的低碳化生产,以发展碳交易市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路径的生态价值变现,以及通过生物防治、精准减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从源头上提升农业生产污染防控水平。

  四是农业生产要素升级。按照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要求,推动农业生产核心要素从“土地-劳动力”到“数据-知识”演进。通过探索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成为农业核心生产要素;通过培训职业农民、推动科研-产业联动培育知识型、高素质农村劳动力;通过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引导风险投资进入农村,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本投入为主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

  五是农业发展制度环境创新。主要是通过相关制度环境的创新,推动农业发展由“粗放管理”到“系统设计”转变。包括通过卫星遥感、区块链确权进行土地数字化管理的土地制度创新,以及基于技术标准互通、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全球协同治理。

  金融需要以怎样的新思维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显然,农业新质生产力之“新”既是新特征,更是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挑战,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上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特征,金融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结合农业现代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新趋势,构建多维度的创新思维框架。需要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赋能”,通过科技重构风控逻辑、产业链重塑服务场景、绿色理念引导资源配置,最终形成“技术-产业-金融-政策”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首先,要强化科技驱动思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介入的基本路径就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是以数据赋能金融风险管理决策。金融机构应建立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特征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体系。要深度挖掘农业产业交易数据,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时采集农业生产数据(如土壤墒情、作物长势、供应链信息),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动态风险评估依据,提高风险决策水平和效率。如,借助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农田产量,结合气象数据预测灾害风险,动态调整农业保险定价。通过使用GIS风险地图等技术,实现可视化的风险提示、辅助决策和风险管理。保险公司通过加大线上化服务力度,简化承保理赔流程。二是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要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覆盖股权、债券、保险等多种手段的金融服务,解决农业科技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的问题。如,针对初创期企业,提供人才贷、人才险;针对成长期企业,提供“贷款+外部直投”的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针对成熟期企业,提供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产品,满足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巩固行业优势的需求,并充分利用金融机构自身的全球化优势,为成熟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支持其“走出去”。三是推动数字信用体系创新。通过建立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数字信用档案”,整合生产数据、交易记录、环保表现等非传统信用指标,替代传统抵押担保模式。如浙江正在持续探索的“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通过激活农户资产,推动其资产价值化,从而对农户授信的增量扩面。同时,要探索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自动触发贷款发放、保险赔付等流程,减少中间环节和欺诈风险。

  其次,要树立全产业链思维。金融机构要从单一环节的金融供给推广至全产业链的系统化服务。应针对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大多以家庭农场、个体经营户、农户为主,经营出具应用弱、抵质押能力不足等困难,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要以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为核心,通过链式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畅通金融资源在投入、生产、销售等产业链上的配置,满足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

  如,围绕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形成“产-供-销-储”闭环风控。依托核心企业订单数据,为农户提供预付款融资,缓解生产资金压力。同时,要积极探索农产品期货、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金融工具,将农业生态价值(如减排、固碳)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农业价值链资本化,为农业全链条提供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持。

  第三,要强化绿色金融思维。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而言尤其如此。金融机构应按照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管要求,推动农业向可持续生产转型。要通过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优先支持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并通过将环境效益纳入贷款条件,以差异化金融服务倒逼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化转型。如,对采用有机种植的农场提供低息贷款,或对减排达标的农业企业给予贴息补贴。同时,要探索气候金融风险管理,推广天气指数保险、巨灾债券等工具,开展气候风险减量管理,对冲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根据降雨量指数触发赔付,减少灾害损失。

  第四,强化协同思维,形成金融合力。金融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应遵循市场规律,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推动设立农业科技创投基金,通过“政府+银行+社会资本”模式,构建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银行向农业科技初创企业放贷。要探索推进与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相适应的合作社与联合担保机制,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或联保小组,缓解个体农户抵押物不足问题,增强农户融资能力。

  第五,要树立“融资+融智”思维。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要通过构建“金融+农业+科技”复合能力,培养既懂农业技术又熟悉金融工具的跨界人才,推动金融机构设立农业科技专营部门,提升服务专业性。另一方面,以强化对“新农人”(即具备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为主要收入来源,且收入高于所在地区传统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有农业情怀、有适度规模、有持续发展性、有防风险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金融服务为抓手,推动农村劳动力要素升级。包括向农创客孵化园等派驻金融指导员、金融顾问等方式,为“新农人”提供除融资外的其他金融服务,提供多维度的“融智”支持,从而推动农村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积累。

  需清楚的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农业最基本的问题,即保障粮食供给。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是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框架之下的提出。因此,围绕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创新也需要扎根土壤,扎根于乡村。既要避免过度金融化脱离农业实际需求,也要防范技术应用中的数字鸿沟问题。